close
名牌飾品外勞申請玻璃清潔

http://www.ecotour.org.tw/a1_Sub1.htm

生態旅遊,單純就字面意思可解釋為觀賞動植物生態的一種旅遊方式,也可詮釋為具有生態概念、促進生態保育的遊憩過程,因為這個名詞涵蓋了廣泛而模糊的概念,常常導致許多人的誤解,甚至刻意被扭曲。為了因應觀光客對自然生態與文化傳統的消費需求,以及追求新鮮、與眾不同的旅遊方式,再加上近代環境意識抬頭等因素,這個旅遊市場的新趨勢在最近幾年內迅速竄起。

過去幾年來觀光產業成長十分快速,根據世界觀光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統計,全球觀光產業以每年4%的速率成長,光是1997年全球就大約有6億人次的觀光客,消費額高達4250億美元,其中自然取向的旅遊方式(註)更以每年介於10%至30%的速率快速飆長(The Ecotourism International Society, 2000)。同樣以自然生態為主要賣點的生態旅遊,由於各界認定標準不一,目前尚無確切統計數據,然而以生態旅遊包裝之觀光產品在近幾年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出現,可見許多人垂涎著這個觀光市場上的新寵,但這樣的快速發展若未予以嚴格規範,將來可能為許多原始的自然生態與原住民傳統帶來空前浩劫。一般來說,生態旅遊包裝的行程普遍具有下列幾項特色:

1.    強調獨特的自然與文化之旅,行程往往安排到原始未開發的生態環境或與現代文明差異甚大之原住民部落

2.    強調深度體驗自然生態與原住民部落生活

然而越是原始隔離的自然或社會環境,越不善於抵抗外來力量帶來之改變因子,而越是深度的旅遊方式對當地的影響深度越大,換句話說,觀光發展的結果很有可能對這些地區造成不可復原的衝擊。

過去觀光產業被視為無煙囪的綠色產業,事實上觀光業背後需要許多附加產業的支持,包括交通運輸、農業、工業等等,涉及層面相當廣泛,傳統的大眾旅遊純粹反應市場對觀光客消費自然及文化資源的需求,以賺取最大利潤為考量,至於觀光景點是否能忍受大量遊客所帶來的環境及社會層面的壓力則完全未予以考慮。熱門觀光景點在每年龐大的旅遊人口的造訪下,承受相當大的負面衝擊,進一步導致觀光品質下降及市場委縮的例子不在少數。許多自然及社會學家因此呼籲觀光發展應審慎評估並預防遊憩行為對自然生態及當地居民可能造成的正負面衝擊,部分旅遊業者也體認到唯有保育自然及人文等觀光資源才能永續觀光產業的經營,由於普遍認同資源保育及觀光發展相輔相成的可能性,生態觀光的概念逐漸為政府、專家學者及旅遊業者所推廣,所以生態旅遊並不單純只是認識野生動植物生態的遊憩過程,它的最終目標應該是保育旅遊當地自然生態與文化傳統的觀光資源以延續觀光產業,根據這個原則,生態旅遊學會(The Ecotourism Society, 1991)為生態旅遊下了一個廣為各界接受的註解:

『生態旅遊是一種具有環境責任感的旅遊方式,保育自然環境與延續當地住民福祉為發展生態旅遊的最終目標』。

為達保育自然生態並確保地方福祉,生態旅遊發展應遵守下列幾項原則:

1.    發展生態旅遊前應事先規劃整套區域性的觀光及遊客管理計劃

2.    發展生態旅遊前應事先調查分析當地自然與人文特色、評估旅遊發展可能帶來的正負面影響、擬定長期管理與監測計劃以將可能的負面衝擊降至最低

3.    以小規模發展為原則以減低遊憩活動可能造成的衝擊:除了限制遊客人數外,發展生態旅遊應以輔助地方原有產業為原則,以避免當地對觀光產業的過度依賴

4.    在生態旅遊的規劃、執行、管理、監測與評估等四階段應盡量邀請當地社區一同參與,而在每個階段進行的過程中必須確保與當地居民的充分溝通與共識,在發展當地觀光特色前應先徵求居民同意,以避免觸犯地方禁忌

5.    提供���當社區回饋機制,提供居民充分誘因,協助他們了解保育地方資源與獲取經濟利益之正向關聯,將有助於地方自發性地保育自然及文化資源

6.    強調負責任的商業行為,與當地社區合作以確保觀光發展的方向符合地方需求同時利於當地自然保育

7.    確保一定比例的觀光收益用於保育及管理當地自然生態

8.    發展生態旅遊應為當地社區及自然生態帶來長期的環境、社會及經濟利益

9.    發展生態旅遊應促進遊客、當地居民、政府相關單位、非官方組織、旅遊業者以及專家學者間的良性互動

10.制定周詳規範以約束遊客活動以及各項開發行為

11.提供遊客、旅遊業者及當地民眾適當的教育解說資料,除了介紹當地生態、文化特色外,更可藉此提昇大眾的環境保育及文化保存意識

由於生態旅遊著重自然原始與深度體驗,旅遊地點與時間往往選擇生態敏感地區或敏感時機,此外參與地方傳統文化與慶典也常常是主要賣點,為了盡量避免不必要的負面衝擊,生態旅遊發展需要周詳的規劃,除了遵守上述幾項原則外,建立生態旅遊業者或生態旅遊社區的認定制度、提供旅遊當地社區自主與充分參與的機會、政府的支持、民間團體的協助、業者的配合以及遊客的自律等等都是發展保育自然、文化之生態旅遊的必要手段。由於預期將來生態旅遊在發展觀光產業以及保育自然生態與原住民文化傳統的重要性,聯合國已宣佈2002年為國際生態旅遊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Ecotourism),配合這個國際潮流加上國內觀光市場的需求,生態旅遊在台灣的發展潛力不容小覷。

國人從事旅遊的頻率隨著所得提昇、週休二日全面實施以及休閒遊憩觀念的普及而逐年提昇,根據觀光局『八十八年國人國內旅遊狀況調查』的統計顯示,台灣全年每人平均旅遊次數為4.01次,國內旅遊支出近新台幣2千億元,在這份調查的受訪者當中有64%表示喜愛觀賞自然景觀、野外登山及健行等活動,而全年前10大到訪據點中有8點為國家公園或風景區/風景特定區,可見自然取向的旅遊方式在台灣的觀光市場上佔有十分重要的比例。

由於台灣面積狹小、人口眾多,許多觀光景點在假日期間多成飽和狀態,加上許多觀光景點性質相似缺乏特色,過度矯飾及不當的規劃管理,導致觀光品質的惡化,許多民眾渴望尋找不同於一般觀光區的旅遊行程,希望接觸更原始的自然野地,或在行程中加一些知識性的內容,於是台灣近幾年來開始出現了一些不一樣的旅遊產品。

目前國內逐漸盛行的深度旅遊及冒險旅遊主要著重在開發而非保育,例如開發新路線、將舊有景點重新包裝加上生態解說或體驗原住民文化等等,以期引入更多遊客刺激地方產業發展,雖然這樣的行程常常被套上生態旅遊的標籤,然而生態旅遊的內涵不見得被納入考慮,也就是促進生態保育、延續地方傳統可能完全被忽略了,如果認為作作生態導覽、讓遊客觀賞更多的野生動植物就可以促進生態保育,如果認為讓遊客嚐嚐當地傳統美食、看看民俗文物表演,地方傳統就因此得以保存的話,那似乎就太天真了!生態旅遊是一種小而美的旅遊方式,當大量遊客被引入一原始生態系就容易干擾當地動植物,容易超越當地生態所能容忍的負荷量,當大量遊客擁入一傳統原住民社區,帶來的金錢文化可能導致當地文化傳統的商品化,文化傳統轉變為可供消費的商品,此外漢文化與原住民文化在短時間內的大量接觸,也可能導致衝突甚至更複雜的社會問題。

由於過度發展的結果,在台灣這個蕞爾小島上的自然生態系多已被切割而碎裂,而許多原住民部落也在新舊時代交替以及優勢族群的衝擊下面臨了文化存續的危機,生態旅遊地點的選擇不應只以當地自然與文化的豐富度來決定,地方的發展與保育目標,以及是否具備足夠韌性來承受小規模旅遊活動的衝擊都應納入考量的重點。其實所有的旅遊活動都需要旅遊業者及遊客以保育、尊重及學習的態度與當地居民共同經營地方的自然生態以及文化傳統,根據觀光局的統計(觀光局,2000)87%的民眾自行規劃國內旅遊的行程,政府、民間���體及旅遊業者應擅用各種管道,尤其是網路資源,將生態旅遊的內涵推廣至社會大眾,促使這種結合保育及學習的旅遊方式在將來成為普遍的休閒遊憩風氣。

來自: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60200337各種客製化貼文軟體命相動物叢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欣芝 的頭像
    林欣芝

    健亨網路行銷-seo上首頁 下拉關鍵字 部落格行銷

    林欣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